2022年3月28日,“日內瓦國際發明特別展”評審結果公布,北京大學工學院宋潔教授,何冠楠助理教授以及工學院博士生金瑞楊,本科生張育恒的項目榮獲金獎,成為北京大學工學院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收獲的首項金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辦于上世紀的1973年,截至2022年已成功舉辦48屆,是全球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發明展之一。
該獲獎項目旨在為海量異構數據接入環境下儲能及分布式電源的分散控制決策提供解決技術策略。為貫徹落實我國“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氣候變化應對戰略,著力發展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分布式非碳基能源技術產業,成為提升需求側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然而,海量分布式能源正在模糊發電與負荷的邊界,能源電力的時空分布特性與物理結構形態面臨根本性變革,大數據和優化模型驅動的新型儲能技術已成為國際能源科技的新賽道。
儲能技術被廣泛認為是電動交通載運、數據通訊、機器人、智能制造等國家安全相關支柱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同時儲能能夠有效平抑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隨機波動,是實現未來高比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網與全額消納的必要手段。
為解決分布式儲能參與電網頻率調節的問題,宋潔教授團隊創新性地結合集中式與分布式架構的優勢,基于電力大數據以及物聯網技術提出了分層式儲能優化控制架構,并通過一致性控制算法調度不同區域下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參與電網調頻,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通過考慮儲能老化的經濟性評估從而優化儲能的充放電策略。
分布式光儲有望成為未來微電網、工商業虛擬電廠等運營商的重要調控資源,有效提升用戶終端高可靠性能源安全,然而數以億計的分布式光儲將產生TB級海量數據,傳統主站集中的通信控制方式難以適用于大數據的場景。為此,團隊創新性地提出光儲驅動微電網的分層式邊緣智能控制技術,通過云-邊緣計算協同實現光儲靈活性資源的高效互動與協同優化,并研發了相應仿真控制系統。
獲獎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獲得中國授權發明專利4項,美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
團隊提出的儲能輔助優化調頻技術協助南方電網公司開發的儲能系統已成功應用于中國南方電網下的廣東南沙、韶關、平海地區,顯著提高了調頻綜合性能,儲能的全壽命周期收益提升約12%,增強了儲能在電網調頻市場的競爭優勢,進一步穩定了地區電網頻率,為電網系統安全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