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關于教育、扶貧工作、“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嚴格按照“四個不摘”要求,在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系統研究、教育培訓、消費幫扶等方面持續發力,全力助推寧南山區鄉村全面振興。
黨建引領強化“聚合力”。成立“寧夏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探索建立“黨建+合作社+項目+基地+人才”的“黨建幫扶”新模式,著重從支部建設、隊伍培育、示范引領等方面持續發力,引導廣大黨員爭當鄉村振興的“急先鋒”“排頭兵”。學校黨委與西吉縣人民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涵蓋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支持等多個方面,校地共繪鄉村振興“同心圓”。筑牢駐村幫扶“橋頭堡”,選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接續發揮工作隊黨小組作用,推動實現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改善人居環境整治兩手抓,助力基層治理能力提升。
科技創新打造“金鑰匙”。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優勢,增強農業科技集成力量,圍繞種子工程、智能技術、耕地質量、農業節水、土地改良、綠色低碳等重要領域開展攻關,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立足學校優勢學科,對接地方主導產業,建立校地企合作模式,深入推進成果轉化、實用技術示范展示服務等,完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27項,推廣技術成果21項、技術集成模式5個,編寫出版“服務三農”系列叢書24本。加快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建設,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組織師生積極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參與“青年紅色逐夢之旅”等活動,積極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
系統研究提升“決策力”。多次召開校黨委常委會議和專題會議,定期研究定點幫扶工作。發揮智庫優勢,聚焦推進鄉村振興難點熱點重點,匯聚相關領域專業人才,積極開展服務鄉村振興的實地調研、創新實驗、校地合作,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全方位研究。圍繞自治區和市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提供決策咨詢報告50余項。
教育培訓鍛造“生力軍”。積極發掘和培養農業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農業領域卓越工程師和農業實用型人才,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強化技術指導,結合產業需求選派相關專家,在牛羊健康養殖、農業節水設施、草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和草地生態恢復等領域加強示范帶動和技能培訓,已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4萬余畝,輻射推廣138萬余畝,培訓農業技術人員260余名、農民7000余名,著力培養一大批掌握專業技能、懂市場、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消費幫扶織就“保障網”。深化消費幫扶,開設校內扶貧超市,線上線下推介農副產品,拓展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為廣大師生消費扶貧搭建橋梁。通過消費幫扶辦實事,向教職工重點推介固原小黃牛、生態散養土雞、馬鈴薯等優質農產品,年均消費60余萬元。駐村工作隊員協助對農副產品質量、種類、數量全流程監督統計,確保產品質量,擴大產品銷售,助力駐點村產業良性發展和集體經濟持續增收。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