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前身為國立中正大學文法學院文史系,創辦于1941年。歷經國立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學院、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一直是獨立的本專科教學單位。2000年,歷史系更名為“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學院辦學歷史悠久,老一輩學者姚名達、歐陽祖經、吳士棟、谷霽光、周鑾書、姚公鶱、歐陽琛、杜德鳳等曾在此任教,他們具有濃厚的育人情懷,教研相長,學術成果豐碩,奠定了雄厚的專業學科基礎;在黃今言、許懷林、方志遠、梁洪生、趙明、張艷國、萬振凡等一批學者的努力下,學術傳統進一步傳承光大,學院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近年來,在學科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張艷國教授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院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獲批國家級教學團隊(2010年),中國史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2018年),歷史學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19年)、江西省一流專業(2019年),是省級特色專業及品牌專業(2003年)、省級示范性碩士點(2012年),在校友網專業評價中進入“六星”專業(2020年)。旅游管理專業獲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3年),學院是江西省歷史學會會長單位、秘書處掛靠單位。
學院形成了歷史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現有歷史學(師范類)、文物與博物館學、旅游管理和文化產業管理4個本科專業,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史和世界史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旅游管理、文化產業管理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旅游管理(MTA)、學科教學(歷史)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2017年以來,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全國歷史學師范專業教學技能大賽、專業碩士教學技能大賽等各類國家級賽事中,多次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在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中榮獲銀獎,在旅游、文博和文化產業等各類賽事獲獎30余項。每年都有30%左右的本科生和一定數量的研究生,分別考取“雙一流”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學院師資結構合理、教研水平較高,教師精神飽滿,積極投身人才培養,教風學風優良。截止2020年,有教授13人,其中二級教授3人,三級教授3人,副教授29人,57人具有博士學位,張艷國、方志遠、萬振凡、李平亮、陳金鳳、謝宏維、游歡孫等7名博士研究生導師。有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2人,“贛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文社科類領軍人才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江西省“雙千計劃”青年哲學社科領軍人才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6人。近年來,教師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了一大批高質量學術論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30余項,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2項,獲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和江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其他省部級優秀科研和教學成果獎30多項。
學院科研平臺較多,擁有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社會轉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傳統社會與江西現代化研究中心”、“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設有“歷史研究中心”、“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傳統村鎮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社會研究資料中心”、“歐美研究中心”、 “海昏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江西省金牌講解人才培養試點基地。
學院人才培養條件優良,建有文化產業創新實訓室、模擬導游實驗室、科技考古實驗室、文物陳列室等專業實訓室供各專業教師教研和學生學習使用。學院圖書資料室有各類專業圖書資料共165000余冊,其中英、俄、日等外文圖書1500余冊,外文期刊32種,線裝古籍2430余冊,期刊合訂本5000余冊,新中國成立前后報紙合訂本11種1796冊。購置了《晚清民國期刊數據庫》《鼎秀古籍數據庫》《四庫全書全文檢索電子版》等電子資源,在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西省博物館、婺源篁嶺景區、江西省各類文化產業機構建有實踐教學基地。
學院在辦學過程中,抓學風,嚴教風,彰顯“知中國、探世界、務實學、致世用”院訓和“嚴謹、篤學、求真、務實”院風,培養了以杰出校友邵鴻(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人才。有的成為省內外教育系統的專業骨干,旅游行業、星級酒店及會展行業的精英,文博機構的主要負責人,有的成為知名專家學者,還有一大批優秀校友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在社會各界贏得了良好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