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是2010年10月由原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和信息物理工程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學院下設5個系和1個中心:應用地球物理系、地質資源系、測繪與遙感科學系、地質工程系、地理信息系、實驗中心。此外,還有中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中南大學資源勘查與環境地質研究院、中南大學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中南大學注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學小行星礦物資源研究中心等校內科研機構。學院具有七十年的發展歷程,曾創立了享有國際聲望的“地洼學說”和“偽隨機信號電法理論與方法”。在大地構造與成礦預測、電磁勘探理論與裝備、精密測繪儀器與方法、測量平差與數據處理、復雜地層綜合鉆探技術和地學模擬計算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和特色。
學院現有教職工196人(教學科研人員157人,其中教授57人、副教授69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中組部海外青年高層次人才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學者4人,國家杰青2人、優青1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中國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獲得者2人、銀錘獎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5人,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獲得者3人,湖南省芙蓉學者2人、青年學者1人,湖南省杰青7人、優青4人,湖南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8人,湖南省創新研究團隊2個。
學院擁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和地質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14個二級學科授權點。此外,還擁有資源與環境類別地質工程領域、測繪工程領域2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300多人,博士研究生50多人。學院建有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博士后流動站。
學院設有6個本科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均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所有工科專業都通過了工程教育認證,地球物理學入選湖南省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每年招收本科生約450人,近年來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5%以上,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與好評。
學院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中,建有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和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2個省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1個校級重點學科。三個一級學科組成的地球科學群為中南大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點。
學院目前擁有40萬以上大型設備60多臺套,包括廣域電磁儀、偽隨機激電儀、雙頻激電儀、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儀、地質雷達、卡帕橋磁化率儀、真三軸加載平臺及控制系統、地基雷達干涉儀、高溫高壓多尺度監測系統、三分量寬頻地震儀、激光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LA-ICPMS)、電子探針(EMPA)、X射線單晶衍射、X射線微區衍射、X射線熒光光譜(XRS)、冷熱臺、顯微鏡耦合陰極發光(OM-CR)等,設備總價值近6000多萬元,實驗教學和科研條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建有有色金屬成礦預測與地質環境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色資源與地質災害探查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同時參見湖南省工程中心、自然資源部創新中心等多個省部級平臺。
近五年來,學院年均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50項,年科研經費突破7000萬元。2018年度由我院何繼善院士領銜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朱建軍教授主持完成的“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省部級及全國性行業協會一等獎近20項。
學院正著眼未來,立足行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提升學院在學校特色與優勢學科鏈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地球科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