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學力心理學綜合模擬題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5-08-12 12:02:31
雖然同等學力申碩考試難度并不是很高,但是考生們仍然不能松懈,那么考生在2015年同等學力申碩之該如何高效復習呢?中國在職研究生網的相關老師為考生整理了同等學力申碩考試心理學模擬試題,供考生們參考。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由光波的波長決定的顏色特性是。
A.亮度 B.明度 C.色調 D.飽和度
2.人們根據時空關系對某個事件的記憶屬于。
A.情景記憶 B.語義記憶 C.陳述性記憶 D.程序性記憶
3.首次提出人格特質理論的心理學家是。
A.奧爾波特(Allport) B.卡特爾(Cattell)
C.艾森克(Eysenck) D.榮格(Jung)
4.長時記憶的主要編碼方式是。
A.語義編碼 B.聲音編碼
C.視覺編碼 D.形象編碼
5.下列分數中屬于常模參照分數的是__________。
A.掌握分數 B.正確百分數
C.等級評定量表 D.標準九
6.有一組數據表示的是一次英語考試中每個學生在班級的名次,對這種數據。
A.可以進行加減乘除 B.不能進行加減乘除
C.可以加減不能乘除 D.可以乘除不能加減
7.在問題空間中隨機搜索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直至選擇有效的一種,這稱為。
A.逆向搜索策略 B.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C.算法策略 D.爬山法
8.一組測驗分數服從正態分布,其平均數為65分,標準差為5分,則分數在60~65之間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為。
A.15.8% B.34.1% C.50.0% D.68.3%
9.每位被試接受所有實驗處理的真實驗設計屬于__________。
A.被試間設計 B.被試內設計
C.獨立組設計 D.完全隨機設計
10.拒絕虛無假設(Ho)時所犯錯誤的概率為__________。
A.α B.1-α C.β D.1-β
11.一個人在肯定評價上的特征越多,強度越大,則給人的總體印象越好,越易為人所接納,這屬于總體印象形成中的。
A.加法模式 B.乘法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權平均模式
12.尋找某一特定結果與特定原因之間的穩定聯系,這體現了歸因的。
A.不變性原則 B.特異性原則 C.一致性原則 D.折扣原則
13.對兩列線性相關的等級數據計算關聯程度應采用__________。
A.皮爾遜相關 B.斯皮爾曼相關
C.點二列相關 D.二列相關
14.弗洛伊德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中的第四個階段是。
A.口唇期 B.肛門期 C.潛伏期 D.前生殖器期
15.各種自我表現策略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
A.印象形成 B.印象管理 C.社會促進 D.社會惰化
16.在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小組中,容易出現為保持意見一致而使不同意見和評論受到壓制的現象稱為。
A.從眾 B.服從 C.群體思維 D.群體決策
17.計算分半信度需要的復本個數和施測次數為: 。
A.1,1 B.2,1 C.2,2 D.1,2
18.將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的心理學家是。
A.加涅 B.布魯納 C.奧蘇貝爾 D.布盧姆
19.海德提出的態度改變理論是。
A.平衡理論 B.調和理論
C.分階段變化理論 D.認知不協調理論
20.主題統覺測驗是一種。
A.自陳測驗 B.投射測驗
C.墨跡測驗 D.情境測驗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24分)
1.知覺恒常性
2、思維
3.離差智商
4.β錯誤
5.內容效度
6.最近發展區
7.刻板印象
8.群體極化
三、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簡述耶基斯一多得森(Yerkes-Dodson)法則。
2.簡述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3.簡述方差分析的使用條件。
4.簡述提高研究的內部效度的方法。
5.簡述選擇統計方法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6.難度和區分度的關系。
四、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論述動機的含義及其功能。
2.簡述依戀的含義、類型及階段。
同等學力心理學綜合模考試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C 2.A 3. A 4. A 5. D 6.B 7.C
8.B 9. B 10. A 11.A 12.A 13.B 14.C
15. B 16. C 17.A 18.C 19. A 20. B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24分)
1.知覺恒常性
知覺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人們的知覺映像在相當程度上仍然保持穩定性的知覺特征,即個體在不同的距離、角度、光線等條件下知覺同一物體時,知覺的映像保持相對穩定的知覺特征。視知覺恒常性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時的一個重要特性,對于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義。知覺恒常性主要包括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等。
2、思維
思維是人腦借助言語、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思維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兩個基本特征。思維不同于感知覺,但又離不開感知覺活動提供的感性材料。在思維過程中,人只有在獲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在頭腦中對事物進行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并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部聯系。人的思維與語言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按照發展水平的不同,思維可以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等。
3.離差智商
離差智商就是用標準分數來表示的智商,即讓每一個被試和他同年齡的人相比,而不像以前比納量表所用的智商是和上下年齡的人相比。
4.β錯誤
又叫II型錯誤,即虛無假設為假時,接受虛無假設所犯的錯誤的概率。即為存偽錯誤。
5.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指的是測驗題目對有關內容或行為范圍取樣的適當性,這種測驗的效度主要與測驗內容有關,所以叫內容效度。
6.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思想。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智力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水平,即兒童當前所達到的智力發展狀況;另一種水平是在現有狀況的基礎上,經過努力,特別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幫助下所能達到的一種新的發展狀態。在這兩種水平間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帶就叫做最近發展區。
7.刻板印象
人們對某一類人或者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刻板印象常常是指人們通過長期的經驗所形成的比較固定的看法,這種看法常常可能作為人們做出行為判斷的基礎。
8.群體極化
群體極化也稱為"群體兩極分化",它是指群體成員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或態度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現象。群體討論可以形成群體極化,使原先群體支持的意見更為支持,原先群體反對的意見更為反對,從而最終使群體的意見出現"極端化"。
三、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簡述耶基斯一多得森(Yerkes-Dodson)法則。
動機引發和維持活動,但是動機的強度與活動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關系。(1分)一般來說,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的關系呈倒"U"型,即在動機強度為中等水平時,活動效率最高,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導致活動效率的下降。每種活動都存在動機的最佳水平。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的性質(難度)不同而不同,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2.簡述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受到多種心理過程的影響,有些因素對問題解決有促進的作用,有些因素則起著阻礙的作用。第一個因素是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認知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一般說來,刺激模式與個人認知結構的差異越大,問題就越難解決;第二個因素是定勢。定勢是由于心理操作所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也是人們在過去經驗的影響下,形成的解決問題時的傾向性;第三個因素是功能固著。功能固著是指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種物體的傾向性;第四個因素是知識經驗,解決問題所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經驗。除開這四個因素以外,智慧水平、動機強度、認知策略、個性特征等也會影響著問題的解決。
3.簡述方差分析的使用條件。
(1)數據正態性,總體分布是正態或近似正態
(2)方差可加,總方差應為各方差分量的和
(3)方差齊性,各實驗處理的方差相等
數據變化不大
可用檢驗方法確定
如果各組被試人數相等可視為方差齊性
(4)因變量數據若為等比或等距數據,用參數的方法;
(5)若為等級變量,則應該用非參數方法
4.簡述提高研究的內部效度的方法。
內部效度指研究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確定性,即保證因變量的變化系由特定的自變量而不是其他的外部變量所引起。要使研究有較高的內部效度,就必須控制各種外部變量,消除它們對研究結論的影響。這些外部變量通常有成熟因素、歷史因素、被試選擇上哦差異、被試缺失產生的效應、前側效應、實驗程序不一致或處理擴散產生的效應、統計回歸效應、多種研究條件與因素間的交互作用等。
5.簡述選擇統計方法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選擇正確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必須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研究問題的性質、數據類型和特征以及統計設計,二是各種統計方法和公式的使用條件。
所以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必須考慮的因素有:1、研究課題的性質和目的;2、變量的特征,包括變量的數量和類型;3、數據的分布特征,主要可分為正態和非正態兩種;4、研究設計類型。研究設計可分為被試內設計和被試間設計以及混合設計等幾種。
6.難度和區分度的關系。
區分度是測量學中的專有名詞,區分度是衡量題目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是在編制測驗時篩選題目的依據。區分度是指一道題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區分開來,也即題目的鑒別力。區分度越高,越能把不同水平的受測者區分開來,該道題目被采用的價值也就越大。
題目的難度過高,很少人能答對,大部分得分都很低;難度過低,很少人會答錯,分數分布在高分端。因而過難或過易的題目都不能很好地區分不同水平的個體。因而當題目的難度為中等時,區分度最高。
不同難度的題目對于不同水平的人來說區分度是不同的。鑒于全體受測者的能力分布往往是呈正態的,測驗中題目難度的分布也基本為正態分布,即難、中、易都有分布,中等難度題目最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測驗有較高的鑒別力。
四、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論述動機的含義及其功能。
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基礎。
動機的功能包括以下幾點:
(1)激活功能
動機是個體能動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具有發動行為的作用,能推動個體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動機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的。一般認為,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動機不僅能激發行為,而且能將行為指向一定的對象或目標。動機不一樣,個體活動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
(3)維持和調整功能
動機具有維持功能,它表現為行為的堅持性。當動機激發個體的某種活動后,這種活動能否堅持下去,同樣要受動機的調節和支配。人們在成功的機會很小時,也會堅持某種行為,這時人的長遠信念起決定作用。
2.簡述依戀的含義、類型及階段。
答:嬰兒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具體表現是:將積極性行為指向母親,最喜歡和母親在一起,在母親身邊能使嬰兒感到很大安慰,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環境而產生恐懼或焦慮時母親的到來可以使嬰兒感覺安全,當饑餓寒冷疲倦疼痛時,首先尋找母親。
類型包括:
第一,安全型依戀。
第二,回避型依戀。
第三,反抗型依戀。
發展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第三階段:特殊情感聯結階段
上一篇: 管理學在職博士模擬試題
下一篇: 憲法試題:法律碩士--憲法模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