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區“非遺”傳承和創新高級研修班開班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5-05-06 16:42:56
4月21日,由姑蘇區委組織部、保護區文商旅局等舉辦的姑蘇區“非遺”傳承和創新高級研修班開班,45位姑蘇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其他從事傳統文化再創新的設計師參加研修班。舉辦這樣的高級研修班是姑蘇區成立后的首次。該研修班旨在讓姑蘇的非遺文化更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和生活方式,走出櫥窗,更貼近大眾的生活,通過把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生。
歷經2500多年的深厚文化積淀,遍布姑蘇的非遺項目及民俗文化已然成為古城生生不息的文脈根基,保護和傳承好“非遺”是展現蘇式生活的根與魂。經過多年來的挖掘、保護和傳承,不少非遺項目得以活態保護。時至今日,非遺”保護和傳承依然還有著“瓶頸”,創新能否打破這一瓶頸,“并請“非遺”走出櫥窗,融入大眾的生活,進而推動“非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是當下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多年的挖掘、傳承和傳播姑蘇區54個非遺項目得以活態保護
歷經2500多年的深厚文化積淀,蘇州,尤其是作為“一核四城”發展格局重要組成部分的“一核”——姑蘇區,歷來就以非物質文化遺存豐厚而著稱。這里遺存了很多的文化記憶和傳統技藝,這些是古城蘇州生生不息的文脈根基。姑蘇區文化館副館長張勇告訴記者,目前,姑蘇區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54項,其中省級項目有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9名,其中市級以上的有20名。在此基礎上,對接上級名錄,形成了由聯合國、國家、省、市和區構成的“五級名錄保護體系”。截至現在,姑蘇區共有1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3項,市級23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風情活動,根植于民間、來源于生活。如何讓這些承載著蘇州人千百年情感的“歷史記憶”在新世紀依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為姑蘇百姓帶來親切而又快樂的生活新感受,這是姑蘇區非遺工作重點。姑蘇區文商旅局文化處、綜合處處長華建新說,近年來,姑蘇區積極探索非遺文化活態保護,完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體系。在進一步完善區本級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名錄的同時,姑蘇區積極支持區級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市、省和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扶持資金等工作。她說,去年上半年就有王健等2人入選第四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顧鳳珍等4人入選第四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在對傳統技藝挖掘,并進行保護和傳承的同時,姑蘇區還對傳統民俗這樣一個古城百姓最溫馨的文化記憶進行著保護、傳承以及傳播。“由元宵燈會、‘軋神仙’廟會、端午習俗組成的‘姑蘇三寶’,是蘇州傳統節日和民俗深厚文化內涵的活態傳承的綜合體。如何將現代文化生活內容與其融合,轉生出新的意義,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華建新說,近年來,姑蘇區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加強了對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將“姑蘇三寶”等一個個民俗節慶打造成文商旅融合的、百姓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品牌,為傳統節慶文化記憶的復原、傳承提供了現實的載體,使“姑蘇三寶”更接地氣,民俗文化煥發活力。可喜的是,去年有著800多年歷史的“軋神仙”廟會,也通過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及公示。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不少的“非遺”項目依然存在保護和傳承的“瓶頸”,如不被市場所接受,依然“供奉”在櫥窗里。華建新說,如何打破這一“瓶頸”,創新可能是一條不可或缺的途徑。
請“非遺”走出櫥窗融入大眾生活
讓遺產真正“活”起來亟待創新
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做了20多年的雕塑、造型設計,被圈內人昵稱“雜藝家”的崔冰有一次在做一個雕塑的時候,被剛剛大學畢業,年僅23歲的女兒取笑。女兒說,傳統雕塑非常寫實,但是這已經不適合現在人的審美了,現在人喜歡KT貓等卡通造型,以及或簡潔或夸張的造型。吸取了女兒的意見,崔冰創造了一組雕塑。“沒想到的是,這些雕塑很受市場歡迎。”崔冰說,推而及之,一些“非遺”的項目需要創新,需要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和生活方式。他說,“‘非遺’是在不斷創新中演變到現在的,同樣在現代,‘非遺’要傳承下去也需要創新,要適合每一代人的審美觀,‘非遺’才有市場,也才能被人們接受,進而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大部分的‘非遺’本就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只是在時代的發展中,不少傳統技藝已經不適應現代人的生活了。對于一些瀕危的‘非遺’項目,需要政府來加以保護。而更多的項目,則需要在傳承中進行創新,賦予新的功能和內涵,適合當代人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姑蘇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沈柏平說,這幾年中,他在保護、傳承蘇州盆景造型技藝的同時,也進行著創新。他說,作為國家級大師的他制作的盆景動輒上萬,幾十萬元,一般家庭肯定消費不起,市場相對狹窄。
去年,沈柏平和締丞文化合作,對蘇州盆景進行一番創新,制作了一些景觀香薰。他說,這些用蘇州盆景造型技藝制作的小盆景價格只有幾千元,一般家庭都能消費得起,這也就意味著蘇式盆景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對于“非遺”的傳承和傳播都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非遺”才能真正“活”起來。
‘非遺’具有原生態藝術的獨特魅力,只有不斷進行繼承和發展,才可能使這些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得以傳承。”換一句話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真正做到保護和傳承,就得靠創新。華建新說,姑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高級研修班開班,就是期盼用這樣的形式,讓姑蘇的非遺文化更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和生活方式,走出櫥窗,更貼近大眾的生活,把非遺文化真正用起來,通過把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生。
記者了解到,在此次研修班,不少“非遺傳承人”之間碰出了火花進行一番創新——跨界合作。如“非遺”項目之一蘇式鳥籠有一些地方本身需要用銅片包裹,于是和“非遺”項目之一金屬鑿刻結合,一只鳥籠,兩個非遺項目集于一身,也就更具價值和意義了。
“非遺”創新并不是“轉基因”在傳統基礎上拓展題材和用途是正道
這幾年,不少市民都發現,非遺”多多少少都走進了身“邊的同事、親朋,甚至自己的生活中了。家住大觀名園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發現“非遺”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吃的可能是蘇幫菜和蘇式小吃,玩的有核雕、玉雕等,還經常去看花燈、軋神仙、感受端午文化氛圍等等。他說,非遺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是,他說,現在不少的東西,如機雕的核雕,機繡的蘇繡等等,這些都不是“非遺”,而僅僅是一件商品。
接受記者采訪時,蘇州市非遺辦研究員龔平說,文物保護是“它們還在”,重要的是保護其不受損壞。而文化記憶和傳統技藝這些非遺項目是“他們還會”,所以對于“非遺”來說,保護的核心是傳承。非遺”有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十個大類,對于這些文化記憶和傳統技藝,保護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不能活態保存的,需要及時記錄,不使其消亡。對于可以活態保存的,第一階段重點是搶救,搶救下來后,進一步傳承和傳播。而對于一些如蘇繡、核雕等,需要進行的是生產性保護。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大生態保護機制。在太湖流域的蘇州,不少非遺都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這些需要留存一個大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讓這些“非遺”項目得以保護和傳承。請“非遺”走出櫥窗,融入市民的生活,客觀上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不能完全依靠“非“遺生活化”。龔平說,對于“非遺”項目,還是應該鼓勵“高端化”。而對于創新,他認為,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能讓“非遺”更好地傳承和傳播。
“我所知道的有很多‘非遺’,所謂的創新連傳統技藝都丟掉了,而直接用機器加工,這不是創新,而是糟蹋‘非遺’。”對于“非遺”創新,崔冰有著他所謂的“一家之說”。他說,譬如有一個原木堆畫,原本是一個好東西,但是木刻是用機器進行的,不再用傳統工藝去加工,這是不可取的。他說,非“遺”的創新只有在傳統工藝范疇內,對題材進行拓展,對器具的用途進行衍生,這才是創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