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2-10-25 09:52:46
社會學在職研究生頻道訊:科學與人類社會、倫理和法律等各方面的聯系愈發緊密,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在我國逐漸興起。作為一個年輕而獨立的研究領域,科學社會學的思想與研究方法主要源自兩個學派:以默頓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經典范式(默頓范式)和之后興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范式(SSK范式)。前不久,我國召開了首次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這標志著中國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啟動。無疑,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對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更加具有指導意義。那么,在如今的大科學時代,科學社會學的發展現狀怎樣?記者采訪了相關學者。
大科學時代:我國民眾對科學家保持較高信任
科學研究作為重要的人類活動,對社會發展與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而科學精神也儼然成為了社會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基本話語,成為了現代人的基本思想法則和評判標準之一:大科學時代已然建立。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田松表示,在小科學時代,科學知識首先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科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的活動。而大科學時代,科學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在形而上的層面,科學在工業文明中承擔著解釋世界的功能;在形而下的層面,科學被視為技術的來源。工業化國家中,科學是其社會結構中的重要部分,科學角色的變化導致了科學共同體角色的變化。科學—技術—產業這一鏈條的形成,使得科學共同體與其他利益機構結盟,成為更大的利益共同體。在此情形下,如何保證科學不去危害社會,公眾對科學的信任程度如何等也成為當下社會的一系列新問題。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趙延東表示,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影響著社會對科學的投入以及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接受度,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和我國科學政策改革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趙延東認為,當前在我國科學家是公眾最為信任的群體。中國公眾對科學家信任程度較高,而且這種信任程度將會保持穩定。其中,個人的教育水平、社會經濟地位、新媒體使用、對科學的感知、熟悉和興趣等因素都會影響公眾對科學家信任。
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注重現實熱點問題
作為一門學科,科學社會學類似藝術社會學、法律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及家庭社會學:它們都考察制度化的組織、結構、進程、背景及產物。
近年來,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一方面更多地引進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和觀點,并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另一方面結合國內外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系統梳理學科知識框架和體系,綜合運用社會調查、人類學、內容分析、計量學、案例分析等方法,開展了諸多前沿與熱點問題的研究。
針對目前國內科學社會學的研究現狀,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林聚任提出了學科發展建議。他認為,當前國內的相關研究無論是在理論的縱深化、知識的系統化,還是視域的寬廣度方面都有一定進展。但科學社會學的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首先,一些學者的研究視域與問題的開放性導致學科定位模糊,缺乏學科發展的有力根基;其次,研究重道輕器,忽視科學社會學的經驗研究方法;最后,知識框架和研究問題的“精英化”傾向明顯。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國科學社會學學科的定位不甚清晰、研究問題過于發散、研究方法不規范等。
學科未來發展:立足本土,跨界合作
在不運用科學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對中國的科學發展及其政策相關活動進行深度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與學術意義。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樊春良建議,未來我國的科學社會學若要在學科建設與研究方面有進一步發展,應注重科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提升;強化學科問題意識,重視經驗與本土研究。形成明確獨立的問題意識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科學社會學的發展也要立足于自己的學科問題域。作為與現實社會情況緊密相關的學科,中國的科學社會學研究者一方面應關注當前世界與科學技術發展相關的共同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有本土問題意識,分析在中國特定背景中科學與社會互動的特質與問題。
在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多來自非社會學專業。近年來,西方相關研究已突破了學科界限,從“科學的社會研究”發展到了“科學技術研究”,相關研究領域極為活躍,多學科綜合研究日趨突出。 因此,我國相關專家也應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關注科學社會學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加強科學社會學的應用與政策研究,如此,科學社會學方能更加深化其現實指導意義。
原文轉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在線
上一篇: 獲得社會學在職研究生學位容易嗎
下一篇: 記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教授駱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