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概況
首都師范大學建于1954年,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師范,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北京市與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學校現有學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七十年來已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二十余萬名,是北京市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校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后流動站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3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0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學位授予點19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學位授予點9個。
1984年,首都師范大學設立管理系,2010年,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成立。 學院共有教職工59人,專任教師47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31人、講師16人,全職碩士生導師41人,博士生導師4人,91.49%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國際經濟與貿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大數據管理與應用5個本科專業;公共管理學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公共管理(MPA)、國際商務(MIB)2個專業碩士點;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與數學科學學院合作),形成了博碩本等多層次辦學模式。為著力增強MPA教育領導與管理方向的師資力量,學校和學院新聘請海淀區8位知名中小學校長擔任MPA研究生校外導師和兼職教授。2024年,中共北京市委國安辦在首都師范大學設立“北京市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學院承擔研究中心的具體日常工作。
學院秉承交叉融合、科學發展的理念,堅持以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與改革為動力,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創新型管理人才為目標,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學院成立以來,畢業生分布在北京、天津、浙江、四川、新疆、云南等地,在公共管理、社會保障、信息技術、金融教育、交通運輸等不同行業工作,取得優異成績。
學院搭建了公共事業管理、社會保障仿真實訓、國際經濟與貿易實務、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電子商務模擬、學生創新與創業等試驗平臺;鞏固建立了一批穩定的教學科研、創業實踐基地;與諸多國家機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搭建起了研究基地和科研平臺,并就諸多領域進行了前沿化、實證化、實用化和本土化的研究。
學院擁有一批畢業于著名大學的學術骨干和享譽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并邀請很多政界商界精英擔任學院兼職教授或研究生導師。學院承擔和完成了一批國家重大招標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世界銀行、國家發改委項目、教育部以及省部級基金項目。學院教師近年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專著多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研究》《中國行政管理》《財政研究》等權威雜志期刊發表一系列高水平學術論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等轉載。2022年8月,由本學位點教師參與執筆的國內首部政務誠信發展報告《中國政務誠信發展報告(2022)》正式由新華信用發布。2023-2024年度,張麗娜、李春、陳新明教師團隊建設的案例教學課堂“全流程應急管理中的政府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山東壽光洪災的全景、全程審視”榮獲“精品案例課堂”。
學院成立以來,先后與加拿大阿卡迪亞大學、英國亞伯大學、匈牙利羅蘭大學、克羅地亞奧西耶克大學等國外(境外)高校就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就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師資培養以及專業建設等方面簽訂了合作協議。
二、培養目標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是為適應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的要求而設立的,旨在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掌握系統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和方法,具備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夠綜合運用管理、政治、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等方面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公共管理專門人才。
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把握“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遵守教育部、北京市和學校的有關政策規定,遵守校紀校規;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2.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寬厚的學科知識基礎,能夠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論和知識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了解國內外公共管理的發展前沿和發展趨勢,深入理解市場經濟中政府部門及其他公共組織的經濟社會職能,以及中國轉型時期公共管理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
3.具備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包括決策、組織、協調能力,文獻閱讀與寫作能力(含學術寫作和公文寫作),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熟練運用多種管理技術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及貫穿在其中的創新能力。
4.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專業相關領域的外文文獻資料。
三、研究方向
1.政府創新與社會治理:研究轉型變革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改革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包括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重點關注京津冀地區基層政府管理體制、管理機制與管理方式創新,尤其是風險社會時期政府應急管理、公共危機治理等;研究思考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重塑,分析各種新經濟業態下政府監管體制創新,關注社會組織發展,基層社會治理實踐探索等前沿內容。
2.公共政策分析:聚焦于政策問題,以公共問題、社會問題、政策問題為牽引開展學習和研究,討論政策議程設置、政策方案設計與優選,深入分析政策執行問題,研究分析政策終結、政策評估等專題內容。基于專業碩士培養目標要求,重點引導研究生基于政策實踐開展專項政策的經驗研究、實證研究,包括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環境政策、能源政策等,并形成咨政建言的政策
3.社會保障:關注京津冀地區社會保障事業的協同發展,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結合,加強社會保障發展調查研究,主要聚焦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貧困治理、社會保障與就業、社會保障經辦服務等領域。
4.大數據與數字政府:以解決政府數字化轉型中的問題為導向,以滿足首都北京政府信息化、數字化的實際需求為目標,重點關注數字政府、政務數字大腦等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攻關,以及大數據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公共政策分析等方面的運用,以期為政府管理提供智能化的決策支持。
5.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緊扣國內外政府、社會組織、事業單位等公共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實踐改革前沿,重點關注公共部門招聘與選拔、績效考核與薪酬福利、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職業生涯規劃、公共部門績效管理等領域。
6.教育領導與管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綜合運用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研究各級各類學校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教育領導行為、管理行為以及教學管理活動的特點與規律,重點關注教育領導人才成長規律、教育領導行為的科學與藝術、學校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管理、教育政策與法規制定及執行、校園危機防控管理、教育信息化發展等,以期為教育行政部門、教育事業單位、教育培訓機構等相關部門培養教育教學和領導管理兩大領域交叉融合的復合型、應用型高水平人才。
四、課程設置
課程體系包含核心課程、專業方向必修課、選修課、社會實踐與素質拓展四大類,總計不低于39學分。
核心課程包括:公共管理理論與前沿、政治學、公共經濟學專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社會組織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電子政務、公共危機與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等等。
選修課程包括:公共倫理專題、地方政府管理、社會保障制度研究、應急領導力理論與實踐、思維方法論專題研究、教育領導專題、教育人才測評與甄選專題、教育信息化發展專題,等等。
此外,社會實踐與素質拓展、公共管理案例撰寫、學術講座為必修環節。
五、報考條件與方式
(一)報考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身心健康。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體檢要求。
4. MPA考生的工作年限要求為:
(1)大學本科畢業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2022年9月1日前獲得本科畢業證書);
(2)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2020年9月1日前獲得專科畢業證書);
(3)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2023年9月1日前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證書)。
5.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2025年9月1日前必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否則錄取資格無效。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后滿2年(從畢業后到2025年9月1日)或2年以上的人員,以及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以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考生,復試時必須提交畢業證書原件和在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的相當于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水平的文章(不限學科專業)原件或進修(或就讀)學校教務部門開具的進修(或就讀)本科課程合格成績單(6門或6門以上)。
(4)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注:
①除中央黨校成人教育學院本科學歷外,其余的黨校本科學歷不能報考;
②在國(境)外獲得的學歷(學位)證書須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
③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提供就讀學校同意報考證明,并在錄取前先辦理原就讀學校的退學手續。
④國防生及現役軍人報考,必須符合解放軍有關部門的規定。
5.報名參加公共管理的教育管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符合報考條件1、2、3各項的要求。
(2)大學本科畢業后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或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或大學本科結業后,達到大學本科畢業同等學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或獲得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
6.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考生,應為高校學生應征入伍退出現役,且符合碩士研究生報考條件者〔高校學生指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含高職)、研究生、第二學士學位的應(往)屆畢業生、在校生和入學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專科(高職)應(往)屆畢業生、在校生和入學新生,下同〕。考生報名時應當選擇填報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并按要求填報本人入伍前的入學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關信息。“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招生名額以學校正式公布數據為準。
(二)報名方式
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兩個階段,缺一不可。預計2024年10月啟動報名(具體根據研究生院通知),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瀏覽報考須知,按教育部、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報考點以及報考招生單位的網上公告要求報名,并在規定時間內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證、學歷學位證書、網上報名編號等材料在網上核對并確認其網上報名信息。網上報名期間,考生可自行修改網上報名信息或重新填報報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條有效報名信息。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修改報名信息。
2025年首都師范大學MPA招生計劃初定為53人(屆時還可根據學校招生指標和生源情況增加招生人數)。
六、考試科目
1、初試按教育部規定,全國統考。初試科目: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200分),英語二(100分)。考試大綱為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等聯合制定的《MBAMPAMPACC聯考考試大綱》、MBA/MPA/MPACC聯考輔導教材》。
2、復試科目與參考書目
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第二版),陳振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公共經濟學(同等學力加試):《公共部門經濟學》,黃新華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政策科學(同等學力加試):《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陳慶云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復試由首都師范大學組織,實行差額復試,一般安排在初試之后的次年3月。復試內容:政治與時事、英語、專業知識、心理測評。
七、學費標準、學習方式及年限
1.學費:18000元人民幣/年(具體以學校規定為準,按學制3年繳納)。
2.學習方式:周末授課,含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定向培養,非全日制)
3.學制:3年
4.畢業證書:畢業“雙證”,即畢業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給相應的、注明學習方式的畢業證書;學業水平達到國家規定的學位標準,可以申請學位,通過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后授予相應學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上一篇: 2025年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學碩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簡章
下一篇: 暫無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