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學院自1956年建校起便開設了相關專業,1980年正式建院,是學校歷史最為悠久的學院之一。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在編教職工118人。專任教師88人、博士學位教師占95.45%,其中教授23人(特聘教授4人)、副教授或副研究員及高工43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5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國家級人才1人、入選浙江省高級人才2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二層次”6人(其中重點資助1人)、“151人才第三層次”9人、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7人。
學院科研業績突出,近年來獲國家二等獎1項、省部科技一等獎9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8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近三年,學院科研總經費近2600萬元;國家基金及國家級項目21項,省部級計劃項目和基金項目26項;發表學術論文360余篇,其中SCI、EI收錄260篇;出版專著4部,教材6部,授權發明專利210余項。
學院謀求團隊共進,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與碩士學位點,擁有“機械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及“輪機與港口裝備技術”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海洋機電裝備技術”省教育廳創新團隊。此外,還參與共建“智能服務機器人技術”和“電動汽車”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船用動力產業”和“帶鋸床與特色機械裝備”省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帶鋸床與特色機械裝備”省科技創新平臺。
學院專業配備合理,現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智能制造工程”“車輛工程”、“海洋工程與技術”四個本科專業,機械工程類專業擁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試點專業、浙江省“十二五”和“十三五”優勢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于2014和2017年連續兩輪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獲得了進入國際就業市場的“通行證”。
學院實驗平臺完善,實驗儀器設備總值4300余萬元,實驗室面積5200平方米,共有30余個學科和專業實驗室,圖書資料17.5萬冊。擁有“智能制造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機電工程綜合”浙江省重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原信息產業部“特種加工”重點實驗室、“船港機械裝備與技術”浙江省重點實驗室。
學院注重校企合作,有8位教師成為浙江省“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服務”專家,服務基層,服務企業;創立了“杭甬注塑機械產業”、“縉云精密特種機械產業”、“舟山船舶機械產業”、“紹興港口機械產業”、“杭州光機電產業”等產學研基地。與世界500強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中國汽車零部件散熱器行業龍頭企業——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國機床行業十強企業——杭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同時與多家知名企業保持長期合作,提供學生校外實踐平臺。
學院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000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80余人。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科學研究氛圍濃厚,在“挑戰杯”、機械設計競賽及其“慧魚組”競賽、周培源力學競賽、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互聯網+”、多媒體設計競賽等各類國家級和省級學科競賽中已取得近100項一等、二等獎,近年來學生作品屢創國家級獎項新高。通過與全省11個地市30多家全面合作企業的聯合培養,進一步夯實了學生的理論功底,增強了工程實踐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智能制造技術工程師的搖籃。
學院國際交流廣泛,與英國考文垂大學、日本埼玉工業大學、馬來西亞大學(UM)、馬來西亞國立大學(UKM)、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都靈理工大學、丹麥南丹麥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瑞典克里斯安斯塔得大學等多所國際知名院校有“2+2”、“4+1”等項目的合作。每年有近50名本科生與研究生參加包括“常春藤”等國際知名高校的中短期訪學交流。接收培養外國留學生近60人。
學生就業良好,畢業生綜合素質高,具有較強的社會會競爭力,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歷年來綜合就業率和考研錄取率始終保持較高水準,綜合就業率超過98%,畢業生主要去向為我省的工業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如華為杭研所、海康威視、阿里巴巴、西子奧的斯、松下電器、大華股份、新松機器人、海天塑機、吉利汽車、青年汽車等。考研錄取率超過20%,考研錄取院校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等國內“雙一流學科”重點高校,每年都有若干應屆生考取國(海)外知名大學繼續攻讀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