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餃子有餃子專用粉,做蛋糕用低筋面粉,吃面包選全麥粉……如今,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曾經普普通通的面粉也花樣翻新、功能各異。
從田間地頭的小麥,到家庭餐桌上的可口面食,小麥產后加工是關鍵一環。剛剛獲得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小麥粉適度加工及大宗面制品產業化升級關鍵技術裝備與應用”項目,正是聚焦這一過程,在小麥粉加工理論、技術、裝備與工藝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提升和變革。
“適度加工”是這個項目的核心詞。“‘適度加工’是針對‘過度加工’提出來的全新加工理念,不再追求面粉過精、過細、過白,做到恰如其分,實現質量、營養、安全各方面的平衡。”1月14日,該項目團隊成員、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副院長關二旗說。
為什么要提出“適度加工”?關二旗從我國面粉加工發展的“前世今生”講起,“以前的面粉粉質很粗,技術含量低、能耗高;后來,從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到自主進行研發創新,面粉加工逐步發展到高效節能階段,面粉也更白更精細。”
然而,當面粉加工因過度追求質量而過精、過細、過白時,也會帶來一系列“副作用”。“首先是出粉率降低,100斤小麥以前磨80斤或更多面粉,現在平均只有75斤,損耗增加;其次,小麥皮層中的很多營養物質在過度加工中流失了。”關二旗說。
2013年,河南工業大學聯合原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江南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生產企業,共同開啟技術攻關。
從一粒小麥到面粉,要經過一段非常復雜的“旅程”。原糧清理階段如何更好地去除有害物質,制粉階段如何有效脫皮、研磨力度多大更合適,如何讓生產設備實現新的技術工藝效果,如何讓面粉適應后續各類面食的制作需求……圍繞這些問題,團隊成立了幾十個項目組,從一個個環節入手,從一個個細節突破,攻克了很多行業難題。
團隊發明了小麥品質快速評價等新方法,研發了籽粒柔性脫皮、振動著水等小麥預處理關鍵技術;研發出在線粒度檢測關鍵技術,創新小麥分層剝刮、梯度分離等制粉新技術……
提升產業的智能化程度,也是項目的主攻方向。研究團隊開發出在線粒度檢測儀、可自動調節軋距的磨粉機等,構建了“小麥制粉智能粉篩系統”。幾百噸的小麥加工車間原來需要幾十個工人,“升級”后只要兩三個工人。
科研就是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小麥粉適度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可保證供食用的小麥粉出粉率提高3%以上,相當于每年至少增加277萬噸小麥粉產量,增加703萬畝‘無形良田’(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單產計算),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關二旗算了一筆細賬,同時在保證小麥粉食用安全的基礎上,保留了更多的富集于皮層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讓人們吃得更營養、更健康。
變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10年來,團隊與一線企業攜手攻關,很多成員每年都有大半年時間“泡”在全國各地的生產現場,找問題、想辦法。
“‘手抓原糧,心里不慌’,團隊一位老教授的話我謹記在心。搞糧食加工生產研究,必須走出實驗室、深入到生產一線,才能真正解決產業的問題。”關二旗說。
這是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小麥加工學科帶頭人、河南工業大學原校長卞科教授扎根糧食學科領域,幾十年如一日,為后人打下了堅實基礎;項目帶頭人、河南工業大學科技處處長趙仁勇為了研究一個課題,曾帶領團隊連續熬了36個小時不合眼,平時工作到深夜更是常態;老教授們到現場都是親力親為,經常帶著一身面粉走出車間……
“我們會把老一輩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團結協作、多出成果,在科研創新的道路上一直堅持下去。”關二旗語氣堅定。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
上一篇: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代表團訪問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