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圍繞“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堅持“育人為本、體育為基、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凝練以“鑄魂塑體、樂練尚強”為核心內涵的校園體育文化,通過“改”“創”結合的實踐探索,持續推進體育教育教學工作。
改善管理體制機制
學校積極打造體育工作齊抓共管的有效格局,充分釋放學校體育改革與創新發展的活力。在體育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強化政策牽引,出臺指導性文件,落實頂層設計,為學校體育發展明確方向和戰略。
體育學院內設教學組織、競技中心、群體中心、場館中心和學生體質監測中心,落實學校體育規劃和日常計劃的實施。體育教學組織以教學團隊、課程項目組為基本組織單位,黨支部建在團隊,著力推進教學改革、課程思政和協同創新。競技中心努力建設好3支高水平運動隊和15支校園運動隊,大力弘揚敢于拼搏的競技精神。群體中心重在指導學生社團、學院開展體育活動,積極開展科學健身公益工作坊,營造校園體育氛圍。場館中心優化場館開放管理和日常維護,為體育課堂和師生鍛煉提供優質服務。體質監測中心組織年度學生體質監測,開展數據分析,提出校園體育合理化建議。
改革體育課程設計
學校轉變教育觀念與管理理念,優化整合體育教學資源,實現大學體育課程內容個性化、形式多樣化、安排生活化、評價過程化、管理網絡化、課內外一體化。
改革課程項目設置。合理設置傳統項目課程和時尚項目課程共30余項,增設研究生公共體育課選項,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改革選課方式。針對學生學業規劃,結合學生不同學習需求,將體育課程選課調整為一年一選,使學生至少習得2項不同的體育技能。
改革課堂授課方式。引入翻轉課堂、“雨課堂”等授課形式,建設理論試題庫,大力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改革課程評價。把體育理論學習、心肺功能等核心素質、課外鍛煉和課堂技能學習納入學生綜合體育成績評價,把學生、同行、督導評價納入對體育教師的課堂質量綜合評價,把課堂、公益和科研納入對體育教師的綜合評價。
創新體育教材建設
學校體院以集中資源辦大事為宗旨,建立健全體育教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學校鼓勵支持全院教學人員參與編寫既符合新時代需要,又體現特色學術專長的高水平教材,充分發揮教材育人功能。為適應新的體育課程體系,教師團隊編寫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參與教材編寫的教師達50余人,拍攝視頻超3000分鐘,撰寫300余萬字;建成1本省級規劃教材、1本校級規劃教材,申報1本國家級規劃教材。
整合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學校充分凸顯湖湘岳麓文化特色,挖掘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校本教材建設,以傳統文化思想和體育精神持續推進體育課程思政的發展。
更新教學范本與學習方法。學校聚焦打造體育電子教材,引入數字化思維,隨時隨地、線上線下進行教與學,為學生提供課外便利學習范本以及多方面、多途徑學習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滿足個性化時代需求。
目前,學校體院已建成2門省級一流課程和多門校級一流課程,并計劃申報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動體育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將大學體育課程建設成為具有湖大特色、省內領先、國內一流、具備專業水準的高水平體育課程。
健全課程評價體系
學校“大體育觀”引領下的體育教學改革探索帶來的改變,是從“教師主導”向“學生主體”的轉變,從“技能培養”向“意識培養”的過渡,從“短期‘急’訓”向“長線培養”的轉向,從“硬性考核”向“彈性管理”的進步。
學校還通過3項手段對課程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和改革。一是運用多元評價方式。學校體院采用復合化體育評價體系,堅持課內外相結合,注重過程性、動態性評價,這既是對學生體質體能的一體化檢測,也是對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反饋式激勵機制,真正起到了良性互動、教學相長的效果。二是建立健全形成性評價體系。設置智慧樂跑、動態瑜伽等新潮課外健身作業,科學量化理論考核和運動實踐技能考試,客觀反映學生體育學習過程和練習效果;保障學生體育成績公平公正,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與興趣。三是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加強體育課堂教學檢查,暢通學生投訴反饋渠道,將學生的成果作為教師教育教學評價和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效標,學生體質測試成績納入教師年度考核。
在系列改革的推動下,學校體育教育教學運行機制更加完善,體育教學基礎扎實,體質健康監測體系完備,師生體質和健康水平穩步提高,學校體育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提升。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
上一篇: 湖南大學堅持“五個融入”提升資助育人成效
下一篇: 湖南大學持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