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河南農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高原生物研究所和曲水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學校援藏工作正式啟動。2023年8月12日,河南農業大學“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藏分中心”在拉薩市曲水縣才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揭牌,為進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年多來,河南農業大學積極部署,發揮人才科技優勢,圍繞高原農作物、經濟作物、高原特色作物、牧業草業、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開展平臺建設、科研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領域的全面合作,探索鄉村振興的拉薩模式和農大方案,為拉薩市鄉村振興及經濟社會發展賦能蓄力,實現校地合作共贏。
凝聚力量,農大智慧千里援疆
合作重在務實,貴在落地。河南農業大學科技援藏一開始就定位明確、舉措扎實,針對高原農牧業生產特點和對糧飼兼用作物的廣闊需求科學布局,選派精兵強將合作落地落實落細。
學校先后組織農學院楊建平教授等8名專家、9名研究生和本科生遠赴西藏,深度參與《西藏自治區曲水縣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支撐體系建設》項目,依托“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藏分中心”,以糧飼兼用的作物為突破口,重點圍繞糧飼兼用小黑麥、鮮食玉米、彩粒小麥、油菜、鮮食大豆和中藥材牛至等綠色優質高值生產技術開展科技援藏工作,把學校的科技成果穩步推廣到西藏,為青藏高原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取得了良好成效。
成果落地,農大品種高原大豐收
產業援藏離不開技術支撐,而農牧產業技術支撐的核心非優質品種莫屬。河南農業大學援藏專家經過前期對土壤、氣候、水分等數據大量地測算和評估,將學校培育的新品種小黑麥豫飼601、鮮食玉米雙玉103、白玉209等優質品種引入高原,這些品種不僅迅速適應了“異地安置”,而且長勢喜人,全部獲得大豐收。
其中,小黑麥豫飼601通過在曲水縣105畝不同播量、播期的試驗,豫飼601品種獲得了喜人的結果,飼草和籽粒分別達到2021.4公斤/畝和571.2公斤/畝,分別比原來的品種“中飼187”增產32%和78%。
在拉薩市曲水縣才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鮮食玉米表現非常突出,不僅品質高、果穗大,而且雙穗和三穗率達95%以上,超甜水果玉米雙玉103鮮果穗和秸稈產量分別達到2676和2973公斤/畝,糯玉米白玉209鮮果穗和秸稈產量分別達到2710和3856公斤/畝,兩個品種鮮果穗產量分別是河南本地產量的2.2和1.85倍。
值得一提的是,鮮食玉米收獲后,秸稈與青貯玉米收獲期吻合,是優良的飼草,因此,可以達到一種雙收,鮮食玉米秸稈可以在養殖業繼續增收。
上述品種的優異表現也獲得了當地的歡迎。2024年,小黑麥豫飼601計劃在林周縣和曲水縣的示范推廣面積擴大到1000畝以上,并持續開展小黑麥籽粒深加工研發。鮮食玉米計劃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50畝以上,并積極推廣鮮穗保鮮、果穗真空包裝和秸稈養殖綜合利用等工藝。
與此同時,彩粒小麥、油菜、鮮食大豆和中藥材牛至等項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不負囑托 持續“給力”注入動能
河南農業大學援藏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2023年9月17日,正在西藏調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專程來到河南農業大學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藏分中心,了解芫根、玉米、黑麥等試驗種植進展。
農學院碩士研究生楊留洋向劉國中副總理介紹了西藏自治區曲水縣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支撐體系建設項目糧飼兼用鮮食玉米試驗進展,包括鮮食玉米的種植篩選情況、產量數據以及所帶來的經濟價值等。劉國中副總理對我校農學院做的實驗給予充分肯定,并鼓勵研究生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一年多來,西藏自治區科技科學技術廳、拉薩市等各級領導先后到曲水縣才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進行了視察和調研,對河南農業大學援藏工作成果給予高度肯定,認為河南農業大學在西藏開展科技服務和深入研究,為當地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援藏工作的成果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進一步推動青藏高原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助力了當地的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
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介曉磊表示,河南農業大學與西藏拉薩的合作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在“十四五”期間,學校將立足拉薩、服務西藏,繼續履行人才援藏、技術援藏、產業援藏的使命,持續深化雙方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地交流合作。特別是將繼續發揮糧食飼草作物和道地藥材研究優勢,在高原地區推廣糧飼兼用作物新品種,加大中藏藥材產品研發,助力河南農業大學的科技成果在西藏落地開花,為西藏糧食安全與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