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中南大學堅持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結合定點幫扶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實際情況,圍繞基層管理、產業發展、教育教學、醫療衛生、科技創新等方面,通過強化“輸血”與“造血”、“黨建”與“群建”、“線上”與“線下”、“短期”與“長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五個結合”舉措推動江華縣人才振興,激活人才發展活力,幫助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為加快推進江華縣全面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
二、背景
江華瑤族自治縣(下稱“江華縣”)地處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聚居最集中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曾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和庫區移民縣。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落后、教育水平有限等歷史因素,當地存在人力資源素質偏低,現代經營理念和生產知識匱乏,高水平經營管理和科研人才不足,醫療、教育、管理等領域職業技能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
2012年11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部署,中南大學定點幫扶江華縣。學校始終堅持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精準扶貧工作部署為指引,深入落實《教育部關于做好新時期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意見》《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責任書》等文件精神,精準把脈江華縣人才發展實際,針對存在的難點問題,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江華縣實際情況,在健康、教育、科技、產業、文化等各方面培育一批高素質人才,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人才隊伍保障,推動江華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故事
中南大學大力開展“五個結合”幫扶模式,通過以“輸血”+“造血”人才培育模式為總攬,以“黨建”+“群建”為引領,以“線上”+“線下”培訓體系建設為主線,以“短期”+“長效”幫扶為依托,以“理論”+“實踐”為重點,充分發揮學校人才資源優勢,建立人才培育長效幫扶機制,帶動江華縣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激發縣域人才發展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一)“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打造培育新模式
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引進的特色優勢,針對江華縣人才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沉通道,創新打造“輸血”與“造血”并重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輸血”式幫扶上聚焦人才招引和輸入,助力江華縣招強引優,推動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在“造血”式幫扶上聚焦機制構建、體系完善、人才提升等方面,不斷加強“鄉土”人才培育,著力激發江華縣人才發展內生動力,以縣域人才隊伍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二)“黨建”與“群建”相結合,凝聚振興新合力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成立黨委書記和校長任對口支援與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雙組長制”領導小組,構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發展格局。2021年,中南大學與江華縣聯合召開了4次工作會議,召開校黨委常委會研究定點幫扶工作8次,召開校領導辦公會15次,校黨委書記和校長等8位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491人次赴江華縣調研指導。二是建強支部堡壘。學校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機關及實驗中心黨支部與江華縣長山村黨支部結對共建,39個二級黨組織和38個機關及直附屬單位黨委黨支部繼續結對幫扶脫貧戶,凝聚強大幫扶合力。強化學校定點幫扶長山村村支兩委建設,培養村級后備力量,為鄉村振興工作注入新鮮血液,增強長山村發展后勁。三是提升治理水平。幫助江華縣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謀劃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全面謀劃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結合江華縣“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和“鄉村振興月例會”工作制度,推動群眾自治,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推動鄉村人才發展,協助培養250名高素質農民、64名農民大學生、135名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
(三)“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構建培訓新格局
一是信息賦能“線上”傳授。根據學校距離江華路程遙遠以及疫情形勢嚴峻的實際情況,通過線上培訓等方式,以網絡傳遞中南“智力”。依托遠程視頻設備,共享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建立雙師教育項目、“互聯網+醫療”信息服務平臺、遠程醫療協作機制等,打造遠程協作服務體系,強化線上培訓教育。二是實地培訓“線下”幫帶。充分發揮學校人才資源優勢,通過組織教授專家赴江華開展實地培訓等方式大力開展培訓教育,推動中南“智力”下沉鄉村振興一線。2022年3月,在學校成功舉辦江華縣專題干部培訓班,培訓各級干部98人。2014年以來,共幫助江華縣培訓基層干部5239人次,培訓醫護、教師等專技人員16362人次。
(四)“短期”與“長效”相結合,形成協作新機制
一是強化短期實踐。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師資力量和學生資源優勢,每年派出研究生支教團、山那邊文藝支教團、運動之光體育支教團、CSU童馨支教團等團隊,并鼓勵支持學生自發組成“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深入鄉村一線開展支教實習實踐活動。一方面,推動江華鄉村學子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增強鄉村人才發展后勁;另一方面,推動師生親臨基層、了解基層,推動一批熱愛基層的學子們畢業后到基層工作,助力鄉村振興事業加快發展。二是堅持長期駐扎。近年來,學校堅持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作風實、綜合能力強的年輕優秀干部到江華縣駐縣域、駐鄉村、駐學校、駐醫院,切實把優秀干部派往鄉村振興第一線,將高校的先進理念、人才和技術落地基層。堅持選派1名處級干部掛職副縣長;3名優秀青年干部駐長山村;每年6名醫生常駐江華縣人民醫院和第一人民醫院定點支援;每年10名以上優秀研究生常駐江華縣支教。
(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助推人才新提升
一是深入推進科技幫扶。利用學校科技創新理論成果,著力提升縣域高新產業發展水平,建立了一批產學研合作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均有10余支高校專家及研究生實踐團隊開展“科技下鄉”,提升企業人才專業技術水平。加強對中醫院瑤醫藥等特色產品的開發挖掘,為縣域相關領域專家提供理論支持,學校湘雅藥學院、湘雅醫學院對江華縣傳統瑤藥植物“扁枝石松”“青錢柳”的關鍵開發技術申請國家專利,協助江華縣研究開發6種健康產品并量產上市。二是持續加強文化幫扶。依托江華縣少數民族特色,充分挖掘瑤族文化資源,打造“傳承與保護并重,發展與創新共舉”的特色文化發展模式,推動瑤族特色文化活態傳承,助推文藝事業與鄉村振興實施深度融合,成功舉辦中南大學助力江華瑤族長鼓舞推廣建設成果展暨“龍犬盤瓠”系列繪本發布會。推動瑤族文化傳承保護,建設中南大學瑤族長鼓舞基地成果展示館,通過動畫展示、全息影像、體感互動等形式進行瑤族長鼓舞文化宣傳展示和動態體驗。
四、經驗成效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強農興農,人才是根本。中南大學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以人才事業發展引領支撐鄉村振興,高質量推進定點幫扶與鄉村振興工作,促進縣域產業、教育、醫療、文化等事業加快發展。江華瑤族自治縣委于2021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江華瑤族自治縣被評為湖南省2021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
一是師資力量逐步壯大,教育教學質效更優。中南大學結合江華縣教育實際,不斷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為江華打造一批優質師資,有效激活學校內部管理機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提升縣域教育教學水平。與江華縣教育局合作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項目,有效提升江華縣教師師德水平,促進中小學校內涵發展。全縣共計有副高、正高、特級教師、芙蓉名師、全國優秀教師等400余人,并涌現出全國模范教師賀美玉、全國優秀教師黃春云等一大批名師。建成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鄉村振興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愛基地、湖南省首個全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暨學分采集基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江華縣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教育先進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湖南省教育強縣等榮譽稱號。
二是醫衛人才長足進步,醫療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全方位、多元化開展對口幫扶行動和人才造血計劃,“人才培養、技術支撐、管理培訓”三位一體醫療幫扶體系不斷完善,幫助江華縣系統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梯隊,實現對江華縣人民醫院等多個醫療機構重點科室骨干的全員進修和江華縣鄉村醫生的全面培訓,激活江華縣自身發展的內生動能。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幫助江華縣建立起醫聯體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的四級分級診療制度,湘雅醫學學科高尖端技術實現與縣域共享,江華縣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江華縣人民醫院晉升為三級綜合醫院;2022年,縣人民醫院麻醉科被評定為縣級省臨床重點專科,推動臨床專科診療技術邁上新臺階。
三是專技隊伍蓬勃發展,科創能力持續加強。在中南大學的科技助力下,縣域專業技術人才水平不斷提升,推動江華縣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不斷擦亮農業特色品牌,江華縣榮獲“中國蜜香紅茶之鄉”“湖南紅茶核心產區”、湖南茶葉鄉村振興“十大茶旅融合重點縣”等稱號,“瑤山雪梨”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江華縣成功入選湖南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縣。江華縣瑤珍大米企業作為全省唯一農企代表入選2022年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計劃。五礦稀土江華離子型稀土礦高效采選產業化技術順利通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技成果評價。2022年5月,江華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成功升級為國家級孵化器。
四是瑤族特色傳承發揚,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民族特色文化藝術的發展需要不斷地注入新血液,需要大量人才對其進行傳播。中南大學不斷強化文化人才培育,幫助江華縣培養了一批具備專業能力的文化傳承人,促進瑤族文化持續繁榮發展。中南大學幫助編排了“盤瓠的傳說”舞蹈詩,開展了“湘韻新傳”中南大學瑤族長鼓舞專場演出。推出一批瑤族特色文創產品,制作《盤瓠盜谷》立體書、南嶺瑤族傳統民居拼裝積木。“江華瑤族長鼓舞”入選“湖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項目。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
下一篇: 中南大學“六位一體”抓好學生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