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環境中“打磨”專業碩士
——東北師范大學改革教育碩士實踐培養模式解析
針對教育碩士培養中存在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脫節等問題,東北師大采取在優質中學建立教育碩士實踐工作站,圍繞教育教學的實踐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和小課題研究等舉措,改革教育碩士實踐培養模式,讓學生“磨”出真本領。
每個周一下午3點,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專業學位培養辦公室都會召開例會,會上學生們向研究生院報告他們在教育碩士實踐工作站的學習情況。培養辦主任秦春生說:“開這個例會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碩士在中學實踐工作站遇到的問題搜集上來,進行分析和診斷,然后再對下一步的實踐任務進行調整優化。”
這是東北師大改革教育碩士培養模式后呈現的新景象。早在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先后頒發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全面啟動了研究生教育改革。東北師大抓住時機提出,改革教育碩士培養模式,為基礎教育培養卓越的高素質教師和未來的教育家。
問題倒逼教育碩士培養模式改革
為何要改革教育碩士培養模式?以往的培養模式有什么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應用性不夠,專業化人才學術化培養,理論脫離教育實際。”東北師大研究生院院長高夯對中國教育報記者說。
高夯介紹,在我國,教育碩士的培養論證始于1996年,1997年首批試辦有16所師范大學,到2003年,發展到41所高校,年招生近萬人;2007年又開始招收與培養全日制教育碩士,但在培養模式和質量上,全日制教育碩士卻存在著很大問題。
2013年,東北師大到吉林省100所中學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教育碩士沒有表現出比本科生更大的優勢,甚至還存在劣勢。一位中學校長說,他們寧愿要師范大學畢業的本科生,而不愿要教育碩士生。
調研還發現,目前,在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上有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脫節、課程教學與基礎教育脫節、實踐能力培養的體系與機制不完善等。從全國來看,教育碩士培養沒有被認可的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缺乏專業的教師團隊,導致專業碩士學術化培養,和學術學位碩士一樣教。
“醫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碩士等,就很受行業認可,這些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和培養方式上和行業結合得好,而且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模式。教育碩士的培養應該學習借鑒這些有益的做法。”高夯說。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北師大啟動了教育碩士培養模式改革。2014年2月14日,東北師大校長辦公會通過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綜合改革方案。
在中學設立學科教學實踐工作站
新的改革方案重點針對教育碩士培養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模式課堂化理論化、課程體系脫離中學實際、專業教師團隊不足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改革方案提出,在優質中學建立教育碩士實踐工作站,建立貫穿教育碩士研究生兩年全程的實踐教育模式;注重圍繞教育教學的實踐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和小課題研究;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增加以教師職業角色為出發點的新課程;在中學聘請實踐導師,和大學教師結成一體化研究與實踐指導團隊,等等。
2014年4月,東北師大與長春市優質中學簽約,共同建立“卓越教師培育試驗區”,在實驗區內7所中學設立教育碩士學科教學實踐工作站。9月,2014級117名教育碩士入學第2周即進入工作站進行“體驗”教育實踐。
學校給教育碩士的學習設計了“2+3模式”,即每周2天在中學進行實踐、3天在大學上理論課。學校還為教育碩士兩年的學習設計了一體化的實踐模式:第一年的第一、二學期有8個月為“入學進駐月”,主要是“2+3模式”,第二年第三學期下到本科生實習的教師教育東北創新實驗區,與本科生混編實習,進行全職角色教育實踐與研究;第四學期回到長春教育實踐工作站,結合論文研究進行反思實踐。
“從2014級新生開始,我們不再沿襲以往教育碩士學習主要以課堂學習加少量的教育見習和集中教育實習的做法,而用以上的實踐模式取代之。”高夯說,“這種模式可以促進教育碩士對教育的理解,更有助于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
重構課程體系,加入更需要的內容
在東北師大,記者聽了一節改革后教育碩士的課。這節課講的是教師實用心理學,課堂上,教師圍繞地理系研究生王路同學上周的一節微課錄像片段,進行現場討論。現場20多名同學從心理學各種視角對其展開分析和評價,不同專業同學往往有不同理解。
課后,地理學專業研究生候卓對記者說:“入學以來,這樣的討論課上了4次,大家搜集了很多資料文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和理解,真正動起來了。尤其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老師的解答和指導就更有意義了。”
上這堂課的教授路海東說:“以前是以理論教授為主,現在是以實踐為取向,理論以教師職業需要為出發點,角度轉換了。今天對學生的微課現場研討,這里有心理學的理論與標準,像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思維的引導。過去上課是大班,150人,現在是小班化,易于討論交流,教學方式也改變了。”
高夯說,2013年冬天在研究培養方案時,校長劉益春就提出“大學的課怎么上、上什么”的問題,大家圍繞這個問題反復討論。我們確定把學生反映的“收效甚微”的課程內容減下去,把中學需要的東西加上去。
在重構課程體系中,改造了3門教育理論課,增加了學科素養課和學科教學課,教育實踐課加大學分比重,達到10學分。學科素養課和學科教學課,有很多是針對教育碩士應具有的素養而新增的全新課程。以數學為例,其學科素養課新設置了“中學數學學科核心知識體系解析”,學科教學課設置為“中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典型案例分析”等。
在中學“磨課”練出教學真本領
2014年9月,東北師大117名首批試點教育碩士分別進入長春市7所優質中學,“體驗”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到11月中旬模擬上課時,他們很多人的課從最初的到處是毛刺兒,已經慢慢規范化了。”帶隊教師李廣平說。
12月19日,教育碩士在入學半年后,學校在實踐工作站師大附中做了一場化學組6名學生關于“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磨課”教學匯報課。先是幾名學生從初中、高中、大學不同的視角來進行學科理解與分析;接著是小組6名學生從搜集的172篇中學教師的教學設計文獻中梳理出8種方法,大家經過討論形成各自特點和風格的教學設計;最后是“磨課研課”和“磨課反思”。其間,一直有大學和中學指導教師的分析和評價,整個展示過程歷時3小時。
這個被稱為“磨課”的做法,正是教育碩士教學實踐改革的核心。何為磨課?“就是為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對備課、試講、上課和反思等環節所展開的行動研究過程。”教授鄭長龍解釋道。目前,學校研究生院設計了4門課的“磨課”,一個學期磨一堂課,四個學期磨四堂課。本學期化學磨課就是研究“化學的金屬性質”。在12月19日的“磨課”現場,來觀摩的有大學和中學導師,有大學研究生院的教師,有中學實驗區教師和校長,還有長春市的學科特級教師和專家。
長春市一位英語教師說,以往中學的“磨課”往往是經驗態的,主要是圍繞中學的課程課標,而東北師大的“磨課”是研究態的,對學科知識理解更深刻。
鄭長龍說,“磨課”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都做過,但集體的“磨課”還沒有進行過。磨一個學生的課,背后是一個教師團體。“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來的每一個學生出來都是好的。”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
上一篇: 在職業環境中“打磨”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