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學院的發展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身是1952年9月成立的航空機械加工專業。1957年2月,成立航空機械工程系,編號一系,學制5年,云鐸為首任系主任。在機械學科領域享有盛譽、從海外回國的學者余承業、張幼楨和程寶蕖等,開展了面向國防需求的特種加工、切/磨削加工、飛機裝配等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學院和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世紀八十年代,學院面向航空航天制造的特色已經形成,1981年機械學科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上世紀九十年代,機械學科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拓展,開展了數字化、智能化等方向的研究與應用。本世紀以來,形成了以先進制造工藝與裝備技術和數字化制造技術交叉集成的“兩翼一體”的特色和優勢,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學院在讀本科生1900余人,碩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265名,其中專任教師231名,教授77名,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82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名、“青年長江學者”1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B類4名,入選其他國家、省部級人才工程120余名。
學院設有機械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工業設計、機器人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專業、江蘇省重點專業,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入選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A類項目;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國防重點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專業;工業設計專業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江蘇省特色專業;機器人工程專業是新工科專業,2020年首次招生。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研究生培養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以及4個省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實驗基地。2000年以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規劃教材4部,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Robocon大賽、中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等科創賽事中屢創佳績。
學院設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以及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4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二級學科,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工業設計);其中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是國內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首批國家重點學科;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先進制造技術是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設有“機械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學院建有3個國家級和10余個省部級科研平臺,2000年以來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00余項,已授權發明專利800余項,發表SCI、EI、CPCI等高水平學術論文共5000余篇。
學院具有良好的國際化基礎,先后與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的數十所著名高校、研究所建立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合作關系,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培訓、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和國際化專業試點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有教育部“可持續制造關鍵技術”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教育部航空制造專業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機電學院與南航共同成長,與祖國航空航天民航事業共同發展,與中國制造業的創新創造共同繁榮。學院將緊緊圍繞建成特色鮮明的國際一流學院的目標,廣泛吸收海內外優秀人才,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營造有利于“高質量人才培養、高水平學術研究、高效率管理服務”的良好氛圍,共同創建“卓越、融合、創新、開放、活力”的機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