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校簡介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是研究自然生態系統和農業系統中土壤(地)、養分與肥料、水分、生物質以及氣候等自然要素和生產力決定的資源和環境屬性對農業生產和管理活動的影響及其運籌控制的科學。該學科由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和農業環境保護等二級學科組成。本學科以圍繞農業生產中的土壤、水、養分及肥料等制約農業可持續利用的農業資源以及影響人類健康的農業生態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現代資源科學、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理論指導,以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內的水、養分、污染物等物質遷移轉化、資源高效利用等為核心知識體系,以實驗室、田間觀察及長期監測為基本研究途徑,以農化試驗統計、土壤(地)調查評價、土壤農化檢測為核心分析技術,以遙感測繪與信息技術、土壤培肥改良、肥料試驗與設計、水分養分資源管理和土壤污染與環境修復控制等為工程技術手段,以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完整學科體系。
吉林農業大學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始建于1948年,經過70余年不斷發展,已建設成為一級博士點授權學科,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科為吉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和"十三五"優勢特色學科A類,在教育部第四次審核評估中獲得B-,全國排名11-13位。學科擁有農業資源與環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部共建黑土地農業生態系統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秸稈生物學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省商品糧基地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等一流教學科研平臺。學科教師共5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指導教師13人。
本學科設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農業環境保護、水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四個具有較強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東北黑土肥力退化機理與防治技術、松嫩平原鹽漬土改良利用、土壤有機質理論與培肥技術、植物營養調控及精準施肥技術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近年來,學科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50余項、省級項目4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發表核心期刊以上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約120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申請國家專利10余項。
二、培養目標
1、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熱愛祖國,獻身農業;具有集體主義觀念,艱苦奮斗的作風,遵紀守法,品德優良;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求實創新精神;服從國家需要,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身心健康,能夠適應學習與開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2、掌握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的堅實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了解本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能熟練地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和筆譯外文專業資料,并能撰寫科學論文摘要。恪守科學道德,具有嚴謹治學態度,實事求是和誠摯合作的作風,有為科學事業奮斗和獻身的精神。
3、具有從事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的科研工作、教學工作和獨立擔負專業技術工作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土壤學
主要包括土壤改良與肥力調控、土壤生物化學與環境影響、土壤生境調控與資源循環利用等研究內容,重點開展松遼平原玉米帶土壤肥力退化機理與防治、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土改良與利用技術創新、東北地區土壤腐殖質形成轉化與穩定性機制、土壤有機培肥理論與有機質調控、土壤環境優化與生境調控機理、農業廢棄物高效循環利用及污染和退化土壤生態系統修復、畜禽糞尿無害化處理及秸稈安全還田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為東北黑土區土壤保育和肥力提升提供重要支撐。
2、植物營養學
主要包括植物營養生理機制、作物養分綜合管理與精準施肥、新型肥料研制等研究內容,重點開展黑土區主要種植模式下玉米養分水分高效利用機制、東北地區糧食與經濟作物高產高效養分綜合管理與施肥技術、西部干旱半干旱區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新型肥料研發及增效技術創新、配方摻混肥創制與應用模式、新型液體肥料大面積機械化施用模式、有機肥合理施用的理論與技術、生物多樣性提高養分利用效率的機理與途徑等方面的研究,為保障東北地區糧食生產和推進化肥使用零增長提供技術支撐。
3、農業環境保護
主要包括農業面源污染與控制、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研究內容,重點開展農業碳排放特征及減排對策、主要江河流域玉米種植與養殖污染防治及一體化循環利用技術集成、玉米主產區土壤生態環境變化及其監測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減少東北地區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撐。
4、水土資源保護與利用
主要包括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水土資源保護、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土壤侵蝕過程與機理等研究內容,重點開展黑土區坡耕地侵蝕溝發育機理、黑土坡面水土保持效應評價、黑土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水土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為減少東北地區農田土壤侵蝕、保護農田水土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四、學習年限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制為3年。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校最長學習年限為4年(含休學和保留學籍),非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校最長學習年限為5年(含休學和保留學籍)。
五、培養方式
1、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以課程學習與論文研究并重。
2、導師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第一負責人。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責任制,鼓勵實行以導師科研團隊為主的指導小組集體指導。導師或指導小組負責制訂和調整碩士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組織文獻閱讀報告、科研進展匯報及學額為論文全程指導,對交叉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應組成交叉學科的指導小組進行集體指導,導師應全面關心研究生的成長成才。
3、課程學習與實踐、學術活動碩士研究生在課程學習階段要認真學好理論課,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按照考核要求參加學術活動和科研、教學實踐活動。
六、課程體系
1、學分要求
總學分 | 課程學分下限 | 課程學分上限 | 學位課學分 | 學位課及格成績 | 其他課及格成績 |
26-30 | 20 | 24 | 12 | 70 | 60 |
2、課程設置
課程類別 | 課程編號 | 課程名稱 | 學時 | 學分 | 研究方向 | 開課學期 | |
學位課 | 公共必修課 | s10193b1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踐研究 | 36 | 2 | \ | 1 |
s10193b2 | 外國語 | 80 | 2 | 1 | |||
學科必修課 | s0903b01 | 土壤物理 | 32 | 2 | 1 | ||
s0903b02 | 土壤化學 | 32 | 2 | 1 | |||
s0903b03 | 高級植物營養學 | 32 | 2 | 1 | |||
s0903b04 | 養分資源綜合管理 | 32 | 2 | 1 | |||
非學位課 | 公共選修課 | s10193x1 | 自然辯證法概論 | 18 | 1 | 1 | |
s10193x3 | 第二外國語(英語) | 32 | 2 | 2 | |||
s10193x4 | 生物信息學 | 32 | 2 | 1 | |||
s10193x6 | 雅思 | 32 | 2 | 2 | |||
s10193x5 | 論文寫作指導 | 16 | 1 | 2 | |||
學科選修課 | s0903x01 | 資源與環境專題 | 32 | 2 | 1、2、3、4 | 1 | |
s0903x02 | 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態學 | 32 | 2 | 1 | 1 | ||
s0903x03 | 計量土壤學 | 32 | 2 | 1 | 1 | ||
s0903x04 | 生物地球化學 | 32 | 2 | 3 | 1 | ||
s0903x05 | 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 | 32 | 2 | 4 | 1 | ||
s0903x06 | 土壤發生與分類學 | 32 | 2 | 1、4 | 1 | ||
s0903x07 | 土壤肥力與耕地質量 | 32 | 2 | 1、2 | 1 | ||
s0903x08 | 土壤侵蝕與防治 | 32 | 2 | 3、4 | 1 | ||
s0903x09 | 土壤污染與修復 | 32 | 2 | 1、3 | 1 | ||
s0903x10 | 植物營養的分子遺傳學 | 32 | 2 | 2 | 1 | ||
s0903x11 | 高級試驗設計 | 32 | 2 | 2 | 1 | ||
s0903x12 | 農業環境保護 | 32 | 2 | 2 | 1 | ||
s0903x13 | 專業科技論文寫作 | 16 | 1 | \ | 1 | ||
必修環節 | h1019301 | 開題報告 | \ | 1 | 2 | ||
h1019302 | 中期考核 | 1 | 3-4 | ||||
h1019303 | 學術活動 | 2 | 1-6 | ||||
h1019304 | 教學實踐 | 1 | 1-6 | ||||
h1019305 | 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 | 1 | 1-6 |
3、教學方法
①教學內容要注重理論與科研實踐相結合,由系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重點培養碩士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對碩士研究生倡導啟發式、探索式、參與式教學方式。鼓勵碩士研究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4、考核方式
①課程考核課程考試可采用不同方式,但一般應有一定量的筆試。公共課及基礎課以筆試為主,專業課采用課程論文、學生做專題報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重點考察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把握能力及其應用基礎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所有課程的成績均采用百分制,學位課70分為及格,其他課程60分及格。
②必修環節考核分為: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學術活動、實踐教學及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具體要求見必修環節。
七、必修環節
1、開題報告(1學分)
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碩士研究生在第二學期完成開題。要求查閱文獻資料100篇以上,其中最近5年內的文獻應占40%以上,外文文獻不少于50%,并根據綜述內容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選題報告。開題報告要求公開舉行報告會,并由本學科5人以上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進行評審,提出具體的評價和修改意見,不通過者可限期重做,組織學科專家二次論證,具體方法按《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管理方法》執行。(1學分)
2、中期考核(1學分)
中期考核入學后第四學期初進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各學科方向組織。中期考核內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狀況、學位論文工作進展和身體狀況等。具體辦法按《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辦法》執行。(1學分)
3、學術活動(2學分)
碩士研究生參加國際會議并做學術報告計2學分(聽學術報告記1學分);參加國內一級學會舉辦的會議并做學術報告計1學分(聽學術報告記0.5學分);參加國內一級學會分會或省級學會組織的學術會議并做學術報告計0.5學分(聽學術報告記0、3學分);在全校或學院作學術報告計0.3學分(聽學術報告計0.1學分);參加國家或學校公派聯合培養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學術活動視為考核合格。學術活動考核由導師在第6學期初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經導師審核通過后記2學分。書面記錄材料由研究生秘書以試卷形式進行存檔。
4、教學實踐(1學分)
可采用協助導師擔任助教、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形式,碩士研究生至少完成6學時教學實踐,教學實踐考核由導師在第6學期初對學生進行評價,經導師審核通過后記1學分。
5、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1學分)
由研究生院統一組織學習、考核,合格者記1學分。
八、發表學術成果要求
碩士研究生攻讀學位期間取得學術成果要求按《吉林農業大學關于申請碩士學位取得學術成果的規定》執行。
九、畢業與學位授予
碩士研究生在規定的學習年限內完成課程學習,修滿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學分,通過思想品德考核,學位論文答辯,符合畢業資格,準予畢業;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吉林農業大學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工作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達到學校及學科的學位授予標準,經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審議通過后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梁老師:17812039143
張老師:18611851496
報名郵箱:edu@eduego.com